招商银行行长马蔚华:布局互联网金融

在国内商业银行发展史上,招商银行是渠道革命的先行者。招行曾经凭借“水泥+鼠标”的经营思路,成为国内零售银行之王。

如今,随着Facebook等网络社区以及移动支付的迅猛发展,互联网带来的金融革命已经到来,这对传统银行造成极大的挑战。和前两次一样,马蔚华又一次面临新的抉择。

作为招商银行行长,其已经带动招行成功实现了二次转型。

第一次转型是在2004年。马蔚华称,那时银行的客户几乎都是大企业,中小企业无人问津,零售业务严重滞后,利差收入占比高达90%以上,随即提出了发展零售银行的理念。

数年之后的2009年,马蔚华又以强化“危机意识”的方式推动招行第二次转型。具体目标是:降低资本消耗;提高贷款定价能力;控制财务成本;增加价值客户和确保风险可控。

表面看来,招行的二次转型以期实现资本回报的最大化。但在马蔚华看来,衡量一家银行好坏的一个指标就是管理是否先进。所以二次转型,其背后不是简单的业务发展方式的转变,而是管理理念的国际接轨。

两次转型,让招商银行跻身大型全国性商业银行之列。3月2日,招行发布2012年业绩快报,其总资产达到3.4万亿元,去年实现营业收入1133.67亿元,净利润452.7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7.9%和25.31%。

招商银行也从当初偏居深圳蛇口一隅的区域性小银行,坐上了国内银行第六把交椅,仅次于五大国有商业银行。

如今,基于互联网技术的金融革命,再次给马蔚华带来了挑战。一方面,以支付宝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已经削弱了银行作为社会支付平台的地位。以Facebook为代表的社交网络崛起,更是威胁到银行的存贷中介的功能。新兴的互联网金融(如网络信贷)正在一点点蚕食原本属于传统银行的领地。另一方面,随着金融脱媒进一步加剧,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性推进,中资商业银行利息收入占比逐年降低,传统商业银行的好日子似乎屈指可数。

“利率市场化主要考验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招行二次转型的重点就是瞄准小微企业。我们在积极探索批量化审批小微信贷的路径。”马蔚华在两会期间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兴起,招商银行已经前瞻性地在移动金融上加快布局,率先推出“手机钱包”。

“现在主要是探索。探索的过程就是初级标准的完善,初级规律的形成,还有初级市场的扩大。”马蔚华称。

二次转型就是管理革命

近年来,马蔚华力求通过招行的二次转型,完成一次全面的管理革命。“未来银行业的竞争,某种意义上是管理的竞争,就像下围棋。首先要把自己的阵地巩固好,进一步研究并满足客户需求的‘围棋’式策略,满足了客户的所有需求,你的棋子才会占满整个棋盘。”

《财经国家周刊》:2009年的时候,招行银行为何提出二次转型,现在成效如何?

马蔚华:截至目前,二次转型的成效还是很明显的。

2009年金融危机之后,我们进一步感到资本约束越来越严重,经济增速放缓,此前30年那种经济高速增长、信贷高速增长的模式难以维系。与此同时,市场需求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客户不仅有贷款的需求,还迸发出理财、养老金融等新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提出第二次转型。

二次转型的主要内容是以较低的资本消耗获得较高的回报率,提高风险定价能力。做法就是提高风险控制,降低成本,最终实现银行资本回报的最大化。

商业银行始终需要在风险和收益之间取得一个最好的平衡。有段时间我们片面追求降低不良率,导致定价能力也降低,这是不符合商业模式的。

二次转型表面上看都是一些经营性的指标,但是实质上是一场管理的革命。虽然现在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管理水平的提升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认为,中国银行业与世界先进银行的差距,不是产品和服务的差距,而是管理体制、管理方法的差距,这背后更重要的是管理理念和思维方式。这些都是需要我们认真学习的。

《财经国家周刊》:为什么在第一次转型后提出了二次转型?

马蔚华:“二次转型”是“一次转型”的接续。一次转型是招行在本世纪初的提出的,实际上是一个商业模式的调整。

当时中国银行业的同质化现象严重。国内银行大都以做批发业务为主,都抢大企业客户,银行收入以利差为主,当时的招行也是如此。但是后面我们感到,在这种竞争中,我们中小银行没有希望,要发展必须走差异化的道路。

所以2004年,招行提出以“调整结构”为主旨的第一次转型。以发展零售业务、发展中小企业、发展中间业务这三大业务板块为目标。截至2012年,我们零售业务比重已经达到30%-40%。招行在零售方面已经从客户、产品以及渠道都形成了体系,有了不错的品牌和影响力。

为了推动转型,我们本世纪初构建新型批发业务,譬如资产托管,以债券为主的投行业务,还有现金管理,企业年金等等,特别是信用卡和财富管理的发展。

截至目前,招行的网点只有1000多个,与大银行相比很少,但招行的网络替代率却达到90%,基金、保险的渠道销售能力完全可以和大银行抗衡。同时充分利用电子渠道、互联网渠道,再加上客户质量高,购买产品能力强,所以招行这几年的手续费收入增长很快,信用卡佣金业务等增长潜力也很大。

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变局

2012年,央行将存款利率的浮动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1.1倍,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扩大到基准利率的0.7倍。这被视为是打破银行垄断的一次有力尝试。失去了高利差保护的银行,正在寻找转型之路。

《财经国家周刊》:目前国内已经步入了利率市场化提速的时代。如何看待利率市场化,这对银行带来哪些影响?

马蔚华:总体来说,利率市场化对银行有两方面影响。一是从受保护的利差来说,银行受到挑战。现在内地银行的利差平均为2.5%左右,台湾是1.2%,香港也是1%点多。如果利差降到这个程度,靠利差活着的银行肯定没有现在那么多利润。

另一方面,利率市场化也考验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因为利率市场化的标志是,银行得靠市场来配置信贷资源,要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将来一旦利率完全市场化,就得更尊重市场在配置信贷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

《财经国家周刊》:利率市场化已经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挑战,招商银行是如何应对的?在业务方面招行有什么招数?

马蔚华:利率市场化以后,存款成本上升,贷款利率往下降,这就对银行形成了压力。当给优质企业贷款时,它们议价能力很强,肯定要求贷款利率再往下降。此时的银行如果要可持续发展,资产价格必须提高。但是只盯住优质大企业显然做不到的。所以我们把更多的目光放在小企业和小微企业。

在国际上,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资产价格定价稍微上浮解决,但小微企业不是所有银行都能做的,它管理很不规范,信息也不对称,要把每个都搞清楚,银行成本就上去了。

我们认为,做小微企业贷款必须有一套科学合理、批量审批的方法。早在五年前,我们在苏州市做了试点,借鉴了美国富国银行、泰国开泰银行的一些先进经验,探索小微企业贷款的规律。现在招行基本形成了一套科学合理、批量审批的方法。这样工厂化的审批小微信贷,既可以做到风险可控,又能做到成本可控,还能提高议价能力,使贷款收益率不致减少。

《财经国家周刊》:金融脱媒已经逼迫商业银行要转型发展,包括金融业务的综合发展,这方面需要哪些政策的支持?

马蔚华:金融脱媒使信贷业务占社会融资总规模的比例不断下降,已从90%左右下降到不到70%,从银行资产负债表来看,贷款资产也多数不到一半。另外客户需求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客户不愿意存钱在银行,而愿意买理财产品;有些客户还有表外业务需求,这都是传统信贷不能提供的。

我认为应该修订《商业银行法》,允许银行从事财富管理信托业务;投资参股或控股信托、证券、保险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允许银行获得企业部分股权或认股期权,并允许银行向PE直接投资或发放贷款。

布局互联网金融

招行可谓是渠道革命的先行者,曾经凭借“水泥+鼠标”的经营思路,成为国内零售银行之王。但如今,互联网金融革命已经到来,网络信贷、第三方支付等等已经构成对传统银行的挑战,而马蔚华早已在移动支付方面先行布局。

《财经国家周刊》:近年来新型的互联网金融正在崛起,这对传统银行有何挑战?

马蔚华: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对传统银行业务来说的确是一种挑战。例如支付领域,过去是商业银行的一统天下,现在有了第三方支付,并且发展速度很快,每年增速高达100%,已经有了接近一万亿元的规模,这对银行传统支付业务是一种冲击。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互联网金融的崛起实际上是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对业界带来的一种细分。正是因为有了互联网,有了智能手机,老百姓产生了新的需求,互联网金融就应运而生了。现在通过第三方支付网购比银行结算要方便。而有了移动支付,手机钱包也随之诞生,近场支付也在发展。

《财经国家周刊》:除了挑战之外,银行与互联网金融有哪些合作?

马蔚华:现在银行与互联网金融的合作空间很大。以第三方支付为例,他们需要在银行开户存资金,通过银行支付结算系统接口与央行对接。而电子商务为满足客户的资金需求,也需要与银行合作。所以银行与互联网金融不是单一的竞争关系,更多的是相辅相成关系。

《财经国家周刊》: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招商银行去年率先推出了手机钱包业务。目前,浦发等银行也在力推此类业务,这会不会造成竞争?马蔚华:无所谓竞争,这个市场不是一家银行能独占的,独占形不成氛围。就像此前做网络银行一样,有银行先走一步。先行的银行主要做探索。探索的过程就是初级标准的完善,初级规律的形成,以及初级市场的扩大。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崛起,招商银行去年率先推出了手机钱包业务。

以近场支付为例,先做的银行因为用户有限,所以银联铺的散付POS机也不会多。但是如果很多银行都做近场支付,用户就会猛增,POS机的铺设范围也会更广。这样市场就会扩大,形成一个好的氛围,每家银行都会受益。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聂欧 宋怡青)

法律声明:
1、 凡本网注明来源“将才网”的作品,版权均属于“将才网”,转载请注明“转自将才网”;
2、凡本网未注明来源“将才网”的作品,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作品内容的实质真实性负责,转载信息版权属于原媒体及作者;
3、本站力求以准确的数据和资料向需求者提供资讯、资料,可能会有未经某些网站和组织许可应用相关资讯和图片,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本网站将立即予以处理。

Copyright © China Top Human Resource. All Rights Reserved. 将才网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023438号-4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21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