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大时代 开发者的小时代
APP的大时代下,开发者的未来遍地荆棘。互联网巨头的围剿和弱肉强食,让遍体鳞伤的第三方开发者深感置身小时代。即使有脱颖而出的侥幸者,也并未到达传说中的“伊甸园”。
APP市场仍在发烧,兴奋点却在减少,此时,面对盈利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还要和大佬们共同承受应用市场的长尾困境,第三方开发团队只有不断挖掘用户痛点,才能取得占据移动终端的门票。
2013年7月16日,一大清早,财经QQ群就有些躁动不安,一些平时不发言的群友也现身打听百度今天将有何大动作。当天更早些时候,百度在官方微博里发布消息说“将有年度重要事项公布”。
8点45分左右,新闻出炉:百度以19亿美元(约合119亿元人民币)收购网龙旗下91无线业务。
《IT时代周刊》注意到,虽然诸多业界人士明显对此收购有些失望,认为这达不到“年度重要事项”的程度,因为91无线业务在业内口碑平平,在5月时的估值还仅为3.5亿美元。但是,一举刷新中国互联网行业交易纪录的19亿美元成交价,却让人看出了百度董事长李彦宏志在必得的决心,他甚至无惧91无线在此后两个月内市值连翻5倍多而产生的严重泡沫。
形势已然明朗,移动互联网潮头正在凶猛拍打着互联网,但当其他网络巨头成功把PC端的优势业务植入移动终端时,百度却迟迟未能入列移动用户的刚需清单。于是,收购移动业务的支票一张接一张被李彦宏抛出。
第一章 诸神之战
坐拥巨额资本的互联网巨头三管齐下,在自主开发全新应用和进入硬件市场的同时,不断实施资本运作,向外借力。
百度并非唯一在移动互联网市场出手阔绰的买家。
在争夺移动互联网入口的这场世纪盛宴中,有统计显示,今年以来,市场内的并购已经完成了18起,尤其从3月到7月,每个月都有超过亿元的案例,收购方中不乏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大佬的身影。在这一系列错综复杂的交易完成后,原来群雄割据的移动互联网版图,逐渐呈现出寡头垄断行情。
不愿具名的一位移动互联网公司的高管对本刊表示,移动互联网的争夺战,绝非表面看到的平静,而是已经到了刺刀见红的地步,有些大公司的高管出门都开始带特别助理(保镖)了。
抢夺移动入口
2010年,苹果iPhone 4以“再一次,改变一切”的广告语向全世界宣告:手机厂商卖终端赚钱的传统模式已经过时,从此,得应用者可得天下。
在大多数巨头处于观望状态时,360公司董事长兼CEO周鸿祎率先试水。继2009年面向Symbian平台推出“手机卫士”后,他在2010年先后发布了Android版和iOS版产品。也是在2009年,百度推出“掌上百度”和“百度手机输入法”两款移动产品,布局移动互联网。
新浪、网易、搜狐、腾讯随后加入队伍。受到Twitter启发,2009年9月,新浪微博上线,并于11月开始支持第三方应用。2010年初,新浪微博客户端正式上线。同年底,网易新闻客户端正式立项,2011年初正式推出,3个月后用户安装量过百万。
同一时期,腾讯发布第一版微信,并将手机QQ移植到iOS和Android平台,凭借庞大的用户基数,腾讯董事长兼CEO马化腾率先拿到了两张移动互联网“船票”。最新官方数字显示,腾讯8亿用户中已有5.5亿人通过手机登陆QQ,微信用户则近4亿。
尽管各大巨头针对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做出了积极反应,但相较移动互联网的膨胀速度,他们的转型仍显缓慢。多方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智能手机销量仅为4000万部,但在2011年第四季度,市场销量就暴增至2283万部(艾瑞数据)。
2011年,腾讯以在苹果iOS平台上发布了46个应用居中国互联网巨头之首。“这些应用水平有高有低,组合起来是个大家伙。”苹果方面相关负责人评价道。同期,在新浪专注于微博的用户拓展之时,网易不断优化客户端,并推出有道词典、网易公开课,百度则发布了浏览器、搜索等应用。
相比之下,小米科技公司CEO雷军以“用个人电脑的游戏规则‘玩’手机”的方式更快地进入了移动互联网市场。雷军借鉴苹果公司前CEO史蒂夫·乔布斯确立的“苹果帝国”封闭模式,通过搭建“米聊”、米UI(操作系统)和小米手机三条业务线,实现了软件、硬件和应用的闭环式联动。有报道称,从2011年10月正式发布小米手机以来,半年时间内总销量达到了150万部。
恍然大悟的巨头于是在2012年掀起了一股造手机热。2012年6月,新浪携手HTC推出型号为HTC One S的智能手机,不仅提供专门的新浪场景及新浪推出的众多移动业务,还提供通讯录、文件、相片、视频及音乐的快捷分享和云端存储服务。从不远离是非纷争的周鸿祎也推出360特供机——内嵌360相关应用,并交由海尔、夏新等公司制造。
继2011年底宣布推出终端产品“易手机”后,搜索引擎霸主百度再次联合长虹、富士康、联通推出H5018炫·色智能手机,搭载百度旗下搜索、浏览器、云服务等应用向智能手机市场发起攻势。此后,盛大、阿里巴巴和腾讯等公司也或明或暗地加入智能手机战团。
但是,互联网公司为推广自己的APP应用而造手机的模式被证明“不可行”。正如飞象网CEO项立刚所言,“中国的互联网公司既没有国际厂商的技术优势,也没有国内运营商护驾,互联网公司不可能实质性地进入手机行业。”
垄断新格局
硬件之路不通,并不能挫伤巨头们的信心。坐拥巨额资本的他们转而三管齐下,在自主开发全新应用和进入硬件市场的同时,不断实施资本运作,向外借力。
“我们认为既然自己不太懂,就多投资一些在移动互联网上有创新能力的团队和项目。”2011年7月,360总裁齐向东在宣布成立专门的投资部时如此坦承。
2010年底,360投资1800万元和一些资源入股深圳刷机软件厂商“刷机精灵”;2011年年中和国内著名的手机软件商店——网龙旗下的91手机助手展开合作;2012年11月,战略入股数字杂志运营商VIVA,周鸿祎成为对方董事。
不过,除了VIVA,360与“刷机精灵”和“91助手”合作的最终结果都是不欢而散,这也让360错失了进一步开拓移动市场的机会,而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等公司却在收购上完成了移动市场三级跳的第一跳。
2012年3月,魔乐软件证实公司已被腾讯在2011年底以千万元级别完成收购。魔乐软件成立于2009年3月,主要产品是Android手机的PC端管理软件魔乐手机管家,被收购后负责整合魔乐手机管家和腾讯应用助手的资源。分析人士认为,马化腾此项投资“意在布局手机应用入口”。当时,魔乐手机管家的主要竞争对手是网龙的91手机助手和创新工场投资的豌豆荚。
移动旅游市场上,腾讯2010年投资艺龙网,2012年入股同程网,今年早些时候又传出入股携程的消息。在腾讯并购的名单中,还有好乐买、嘀嘀打车等一长串为人所熟知的第3方互联网应用开发商。
在资本运作上走得最远的是阿里巴巴。据本刊记者的不完全统计,阿里巴巴集团董事长马云在过去十几个月中完成了丁丁、美团网、陌陌、新浪微博、高德地图、虾米网等范围横跨社交和生活服务的一系列收购。其中,以去年底以4000万美元战略投资移动IM应用陌陌,今年4月和5月,斥资5.86亿美元购入新浪微博公司18%的股份和向国内地图领导企业高德地图投资2.94亿美元,将其28%的股份归入囊中最引人关注。
相比马化腾和马云,李彦宏近年出手的次数相对少些,在完成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并购案之前,他仅对“去哪儿”、魔图精灵和安居客等完成注资。
有分析人士指出,在长远意义上,直到抛出19亿美元,李彦宏才算正式拉开了互联网巨头垄断市场的序幕。易观国际首席分析师李智对此说法表示认可,他分析道,“91无线业务是移动互联网的重要入口之一,而李彦宏需要增强百度在移动互联网入口的能力;此前高德作为手机地图是移动入口之一,新浪微博也是电子商务入口之一。百度、阿里巴巴、腾讯等第一阵营企业都正在大力进行移动市场入口型企业的布局和垄断。”
手机游戏市场上,巨头们的争夺也步入深海阶段。2013年3月,掌趣科技以8.1亿元收购动网先锋100%股权;6月,搜狐畅游发布的首款自主研发手游《别动我的奶酪》登录iOS平台;月底,大唐电信发公告称将以17亿元收购“广州要玩”;7月,社交网站人人网推出了历时两年斥资5000万元研发的首款手游《人人秀舞》;腾讯宣布将把旗下拥有3亿用户量的微信产品打造成移动游戏平台,正式进军手游市场;网易也在7月推出多款手游及手游平台。
网易门户移动总经理徐诗告诉《IT时代周刊》,巨头们在“电商、生活服务、游戏类领域”扎堆,是因为这些领域的移动互联网市场上相对拥有更大的商业空间。
巨头们的重金收购,让用户和资源迅速集中,而带给整个APP行业的是一片恐慌。在《IT时代周刊》8月4日举办的“移动沙龙”上,4月上线后已拥有200万用户基础的咔咕总裁欧燊平从自身的经历感叹,如果要让自己活下来,首先要考虑你离腾讯等巨头的距离有多远。
独立APP开发团队的寒冬要来了。
第二章 独立应用团队的黄昏
如果既没钱,又没有过硬的靠山,山寨APP就成了一条既不费力气,又能很快集聚用户的捷径。
当手握巨额资本,坐拥庞大用户规模的百度、腾讯、阿里巴巴、新浪、网易、搜狐、360等巨头发起攻击,移动应用市场开始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0年,还处于产品稀缺时代的应用市场让一款应用很容易突围。设计公司eico design开发的新浪微博客户端Weico在苹果App Store上线三天后,就跃居社交类应用排行榜首位。深圳金蝶软件集团旗下团队开发的记账理财软件“金蝶随手记”,在App Store中半年下载达到300万次,高德地图则获得2010年度App Store最畅销应用排行榜第一名的好成绩。
回首往昔,众多独立开发人员都认为那才是激情燃烧的年代。如今,纵使他们起早贪黑,也阻挡不了生存状况的急剧下滑,微薄的月收入也在嘲笑着这个行业的昨是今非。
阴影下求生
2011年1月21日,即小米科技支持语音功能的即时通信应用“米聊”发布一个月后,腾讯祭出竞争性产品微信。借助手机QQ强大的渠道能力,微信在短短半年就发展了3000万用户。到了2012年3月底,微信用户破亿,用时仅433天。同年9月17日,微信用户破2亿,耗时缩短至不到6个月。2013年1月15日,微信用户达3亿,时间进一步缩短至5个月内。
在腾讯的打压下,“米聊”发展至今,用户数增长曲线才艰难地爬到4000万。在2012年移动互联网大会上,雷军承认米聊在用户数量上的完全落败。
类似的情形也出现在“二维码”市场。2012年5月,微信推出“扫一扫”的二维码功能,这个时间比二维码创业公司“灵动快拍”晚了近一年半,但在9个月后,微信二维码市场份额就超过了50%,灵动快拍千万级的用户积累在微信数以亿计的用户群面前变得苍白无力。之后,百度、阿里巴巴、新浪、搜狐、支付宝等互联网巨头也开通了二维码服务。
二维码市场从此大变天。据了解,在鼎盛时期支撑整个行业的上百家二维码公司中,相当部分的小公司或转行,或生存艰难,上海翼码、新大陆靠卖设备撑了下来,银河传媒、飞普越却光景暗淡,濒临倒闭。
互联网大佬的霸道还体现在产品营销上。女性生理周期APP“大姨吗”的创始人柴可说,“如果大公司做类似应用,然后投入很高的营销费用推广,随便一下可能就把中小团队搞死了。” eico design公司创始人兼CEO许士彦也表示,随着巨头抢入市场,独立应用团队如果没有人脉、渠道或资金将越来越难脱颖而出。
据国外媒体报道,仅2012年上半年,Android应用的推广成本就增长七成,同期iOS应用增长近六成,Android和iOS获得每个新用户的成本为51美分和92美分。下半年成本分别继续暴涨。美国iOS应用市场研究公司Fiksu发布报告称,美国11月份移动应用的推广费用又比上个月猛增30%。
为了加快移动互联网的转型步伐,“互联网巨头还通过收购打破市场的平衡。”有独立应用团队介绍说,“如果巨头收购了行业第一名,后面的同类应用基本上就不用玩了。因为被收购的应用能获得稳定的资金以及巨头本身的资源支援。如果收购第二名、第三名,通过导入资源和现金支持,将后者扶植起来与第一名对垒。”
另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应用市场分析人士则预测“手机音乐有可能成为下一个独立应用团队的坟墓”,因为该市场已经成为百度、新浪、腾讯、阿里巴巴和网易等巨头的娱乐圣地。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今年7月,最早进入在线音乐市场的“千千静听”走到生命尽头,它被李彦宏融入“百度音乐”之中。
独立APP死亡之声此起彼伏。
山寨积毁销骨
互联网巨头的争抢,已然让第三方开发团队体验到“钝刀子割肉”的感觉,更让后者伤感的是,它们还需承受弱势群体间的相互伤害。
随着中国应用市场渐成气候,越来越多的开发者加入其中。根据软件游戏猎手发布的《2011年中国区App Store数据报告》,开发者从2010年的53346个火速上升到了138801个,增幅高达160%。应用开发者的蜂拥而入让市场逐渐失控。
“在各大应用商店里一眼望去,除了矩形圆角图标不同,相当部分APP在功能上大同小异。”国内iOS应用程序推荐平台iApp4Me创始人郝培强对《IT时代周刊》直言。
许士彦也回忆称,当某应用开发商利用iPhone 4闪光灯模拟“手电筒”类应用受到消费者青睐,一夜间,iOS和Android市场就出现了几十种克隆产品。看到Weico获得市场认可,App Store里的第三方新浪微博客户端一度达到10种之多。
手游市场上的山寨现象尤其严重。据了解,随着2011年《捕鱼达人》大热,一家Android应用市场中各种版本捕鱼游戏竟然多达68种。移动互联网咨询机构艾媒咨询董事长张毅也指出,国内手机游戏市场正版仅占1.4%,山寨货则高达34.2%。在苹果iOS平台上,热门游戏只占整体游戏数量的1.9%,山寨版占21.8%。
对此,数字新媒体(TMT)产业资深分析师曾韬表示:“全新的APP需要很大的资源去做推广,如果既没钱,又没有过硬的靠山,该APP就不可能吸引用户注意。这个时候,模仿就成了一条既不费力气,又能很快集聚用户的捷径。”
尴尬的是,这种趋势不仅发生在独立应用团队之间,甚至在互联网巨头间蔓延。
2012年4月,网易宣称网易新闻客户端遭到腾讯新闻iPhone客户端2.0版本的公然侵权,网易方面认为后者在产品整体布局、跟帖页面、图片浏览页面的设计上直接抄袭了网易新闻客户端的相关功能和设计。同一时期,大众点评网也指责网易“饭饭”大量抄袭自己产品,称“饭饭”的商户数据与大众点评的商户数据信息重合度高达97%。
当跟风、抄袭与模仿俨然成为行业生态,具有创新精神的早期开发团队不幸成为受害者。
街旁网CEO刘大卫在接受采访时就表示,2010年与街旁同时诞生的LBS应用接近20家,一年之后这些应用陆续消失,街旁网也变得举步维艰。据媒体报道,社交类应用已成为死亡率最高的类别。“社交类应用完全是产品驱动(而不是技术驱动),完全是轻创业。”一位投资经理说。
于是,2012年的应用市场不断出现伤感的一幕:隔三岔五就有独立开发者宣布退出,关掉APP,余下者则处于浮浮沉沉的自生自灭状态。